理想社区_理想汽车

试驾理想ONE:「克制」且「成熟」

白泽政

2019年9月7日

在所有的新造车品牌中,理想汽车(车和家)的首秀时机并不算早。
这家2015年7月成立的公司,在2018年10月才办了第一次发布会,厂家公关部门不透露任何新消息,一家低调到令人发指的公司。
直到2019年7月,理想汽车终于不紧不慢地定下了最终命名规范:公司名字叫做「理想汽车」,车型名字叫做「理想ONE」。之前的车和家、理想智造、理想,在官方资料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了。
在此之前,外界对理想ONE的动态体验只有一次5分钟的场地内试乘,那是一次面向部分媒体带有保密性质的活动。终于在8月,我们迎来理想ONE试驾,你可以把一辆挂着临牌的ONE真正开到大马路上,全面体验各项性能。

其实在试驾理想ONE之前,我已经开过了国内能拿到的几乎所有和「增程式」沾点边的车型,以及部分插电式混动和纯电动车型。另外,最近我也深度试驾了全新宝马X5,一款在ONE发布之时就被对标的车型。
结合以上的个人试驾经验,这次来深度聊一聊理想ONE。开头必须提出的是:聊产品一定要结合产品定位和用户群体。文中对理想ONE各项功能和性能的主观感受,是结合ONE「奶妈奶爸」家庭用车的定位来说的。

增程模式?混动模式?

「增程式电动车」对于中国用户来说,是一个全新且陌生的品类。在此之前,宝马i3增程版、雪佛兰Volt、别克Velite 5(Volt的替代车型)虽也曾被引进国内市场,但由于综合产品力不足,最终成为边缘车型。
理想ONE作为全新品类,全新概念,全新品牌的代表车型,对于用户来说接受起来并不容易。下面我从用户日常使用角度聊聊ONE增程系统的工作逻辑。
理想ONE有两种模式:增程模式、混动模式。这是两个几经迭代最终敲定的两个名字,因为在4月份的时候,这两个模式还叫做纯电优先、增程优先。

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,两种模式的工作逻辑如下:
增程模式:150公里电池续航→620公里燃油续航→30公里电池续航。如果你家有充电桩,就每天用增程模式跑,充电就够了,1毛钱1公里很便宜。
混动模式:50公里电池续航→620公里燃油续航→130公里电池续航。如果你家不能装充电桩,就用混动模式跑,按照城市6.5L/100km油耗(95#汽油)来算,城市大概5毛钱1公里。

从原理上来看,两种模式只是增程器启动点不同,值得一提的是在两种模式下,动力一致性和能耗差不多。用户享受到的都是:180公里电池续航+620公里燃油续航,加起来是800公里。

能耗高不高?

评价一款车的能耗,必须要考虑两点:车重和动力。中大型SUV一般都比紧凑型SUV重,车越重油耗越高;动力和经济性又是矛盾的,想要动力强劲又想省油是不可能的。
如果要做横向比较,最具代表性的车型就是雷克萨斯RX450h。因为这款车搭载了Lexus Hybrid Drive(LHD),最好的混动系统之一,也是最贵的日系豪华品牌混动车之一。
在此,我们引用小熊油耗中车主反馈上来的数据:

RX450h的实际油耗范围在7.34~8.95L/100km之间,平均油耗8.15L/100km。根据我驾驶RX450h的经验,它的油耗一般在7-8L/100km之间。
再来看看ONE的能耗表现,由于暂时没有用户数据,我们来引用汽车之家的数据:

图片来源:汽车之家
图片来源:汽车之家

ONE的能耗优势在于市区,市区油耗大概在7L/100km左右,春天和秋天可能会更低一些。实际能耗略优于RX450h,大概是3.0T X5市区油耗(约12L/100km)的一半多一点。
由于电动机在高速驱动时并不占优,所以ONE的高速能耗一般,根据我的经验,在120km/h限速之内正常跑(该超车超车,该巡航巡航),油耗在9-10L/100km左右,和同级别汽油车水平相当。

动力好不好?

「小马拉大车」、「1.2T三缸机动力弱带不动」,这是很多人在没开过ONE时的评价。说来说去,大家讨论的都是「动力一致性」问题。
对于汽油车来说,几乎不存在动力一致性问题:只要油箱里还有汽油,动力就不会衰减;
对于纯电动车来说,动力一致性也比较好理解:电量低了,电池放电能力下降,动力会略有衰减;
对于增程式电动车来说,又有增程发电系统又有电池组,理解起来就不太容易了…
首先,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:一辆车,在120km/h巡航的时候,到底需要多大功率?对于ONE这样的中大型SUV来说,即使在风阻和车重不占优势的情况下,需要35~40kW。
其次,ONE的增程发电系统最大发电动率为62kW,完全可以覆盖ONE在120km/h巡航时的功率需求。即使加上3kW左右的空调功率,也是绰绰有余。
其实,大家更应该关注的是ONE的再加速能力。比如100km/h巡航时,加速到120km/h超车,这个时候整车功率需求较大,需要电池组释放较大功率满足加速需求。这个时候问题就变成了:ONE的电池组在不同电量下,分别能释放多大功率?
在ONE仪表盘的右上角,有一个非常硬核的数据:电池组在当前电量下的最大放电功率和动能回收最大功率。如果你把每一个SOC对应放电功率记下来,就是ONE电池组的放电曲线。(注:由于ONE的电池组有藏电,所以只能理解为表显电量下的放电曲线)
在试驾的时候,特地拍了SOC 17%(实际SOC 30%)时的图片作为参考:

可以看出,即使在SOC 17%(实际SOC 30%)时,ONE的电池组依然能释放180kW左右的功率。所以,本质上,ONE的大容量电池组在提供纯电续航的同时,还扮演着「功率储备单元」的角色,保证良好的动力一致性,在「推背感」上的差异完全可以接受。
最后,在0-100km/h加速能力上,ONE的0-100km/h绝对加速时间确实受电量影响。考虑到ONE奶妈奶爸车的定位,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,下面可以参考汽车之家的实测数据:

数据来源:汽车之家

由于驾驶是动态的,在我们日常开车场景中,有加速就有减速、有上坡就有下坡。依靠增程发电系统+动能回收系统,完全可以保证ONE的电池组「守住」电量平衡点。从汽车之家的测评中可以看出,即使在增程模式下17%电量时,ONE依然有8.44秒的加速能力。
结合着动力,再来聊聊操控。在我看来,操控是一个极其「主观」的感受,和每个人日常开的车型、对NVH的敏感度和对汽车的理解等因素都有关系。所以少写点,大家仅供参考。
由于最近也在开新宝马X5,所以就拿X5来和ONE做比较,毕竟X5也是ONE的官方对标车。

理想ONE虽然和宝马X5对标,但在操控上完全是两个走向:一个「舒适」、一个「运动」。ONE开起来更加令人放松,加速平顺、流畅、安静,适合带着一家人出游;X5开起来则时刻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辆「驾驶机器」,发动机声浪和运动化的底盘调校总能想让你深踩一脚油门。
两种车,两种取向,大家各求所需。

辅助驾驶体验如何?

在官方的介绍中,理想ONE的辅助驾驶的关键词是:安全、便捷,功能描述都很「朴实」。感知硬件和特斯拉AP 1.0差不多,都是1个摄像头+12个超声波雷达+1个毫米波雷达;视觉处理芯片采用Mobileye EyeQ4,算力比AP 1.0的EyeQ3芯片强大8倍。
从Mobileye的官方资料中可以发现,2018年只有4家车企会搭载Mobileye EyeQ4芯片:

在视觉感知方面,由于使用了Mobileye EyeQ4视觉识别芯片,我并不担心ONE的识别率问题,毕竟这已经是车企能买到的最好的可量产的视觉识别芯片。有意思的是,理想汽车还向Mobileye公司提供了大量中国的道路、行人和车辆行为数据,帮助Mobileye使算法更适合中国本土情况。
下面聊聊功能和体验:

从场景来看,理想ONE辅助驾驶系统核心解决了两个问题:
1. ACC全速域自适应巡航+LKA车道保持辅助:减轻高速和城市环路的长途驾驶疲劳。
2. ACC全速域自适应巡航:缓解用户市区走走停停场景下的烦恼,不用频繁踩油门和刹车。
别看功能都叫ACC和LKA,但体验细节和特斯拉、宝马X5还是略有不同:

1. 方向盘扭矩+握力感应:

一般带有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车,仅使用了方向盘扭矩传感器来监测用户行为。如果用户不轻微扭动方向盘,一段时间后车辆会判定用户脱手。所以即使在开直路的情况下,有时候车机也会提醒用户把双手放在方向盘上,交互体验并不好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。
由于ONE的方向盘使用了握力传感器+扭矩传感器,所以用户只需轻握方向盘即可,无需和方向盘「较劲」。目前,国内能买到带握力感应+方向盘加热的车有两款:凯迪拉克CT6(带SuperCruise的版本)和全新宝马X5和X7。
同样是因为ONE是握力感应,用户也没办法通过在方向盘上卡一个矿泉水瓶来「欺骗」车辆。

2. ACC长达120秒的Stop&Go等待时间

ONE的ACC全速域自适应巡航的Stop&Go的等待时间最长达120秒,当前车停下时,ONE会自动停下等待;120秒之内,用户无需踩油门或者拨动拨杆,ONE就能自动启动。
它的启动范围是0-120km/h,推荐在市区环路或者路口较少的情况下使用,解放油门和刹车,非常轻松。

另外,ONE的ACC全速域自适应巡航是带制动能量回收的,长途通勤不用太担心能耗问题,会比一般人工开车能耗稍微低一些。

3. 强调车辆控制能力的LCA并线辅助

ONE有并线辅助,并不是你想的那种自动变道。
在ACC+LKA状态下,只要用户观察好一侧没有来车,打灯后,车辆依靠超声波雷达判断周围没有车辆,就会很干脆利落地完成并道。另外,ONE可以识别实线和虚线,在一侧是虚线的情况下也不会变道。
其实,我一直觉得无论是依靠摄像头、中距雷达还是超声波雷达,判断后方来车都不令人放心,所以任何形式的ALC自动变道和LCA并线辅助都是挺鸡肋的功能,还不如自己打方向并线。
但经过长距离试驾ONE后我发现,LCA并线辅助的核心在于:「让长途通勤中,辅助驾驶体验变得更加完整、流畅」。因为人工转动方向盘并线会让LKA自动退出,所以有了LCA并线辅助后,我可以通过这个功能避免反复拨动拨杆。

4. 为你建立信心的辅助驾驶交互

不仅车机屏幕有交互,辅助驾驶其实也有交互。在这方面,ONE有两点值得提一下:
首先,ONE和特斯拉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提供「EID环境信息显示」功能的车型。在驾驶仪表盘,你可以看到目前ONE看到的前方车道线和目标,最多显示3条车道和9个目标(可区别货车、轿车、行人和两轮交通工具)。

其次,辅助驾驶交互的核心是当用户对机器下发指令时(特别是转动方向盘),机器做出怎样的判断。在试驾宝马X5时我发现,X5的辅助驾驶交互逻辑存在很大问题,当你进入LKA状态后,人工转动方向盘,车辆会和人发生「抢方向」的情况,也就是退出LKA所需的方向盘扭矩过大,让人心里没底。不过,宝马X5在车道内的纵向控制做的还不错,ACC的自动加减速很平顺。
相比之下,ONE的设定则是以用户操纵为第一优先级,在LKA状态下,转动方向盘,LKA立刻退出,不会存在人和机器起冲突的情况。

5. 市场宣传和用户教育一再「克制」

ONE的辅助驾驶系统在宣传时十分「克制」,官方一开始自称过「Level 2.5级别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」,后来又改为宣传「Level 2级别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」。最终呈现在官网上,连级别都不提了,直接叫做「自动辅助驾驶系统」,用了安全和便捷来描述。
有意思的是,就在我今天刷官网找配图时,理想汽车又把这套系统改叫做「辅助驾驶系统」,连「自动」俩字都省了。

克制到这个地步,相信「辅助驾驶系统」这个名字会用很长一段时间了。其实,ONE辅助驾驶系统硬件一直没变,功能也一直没变,只是官方宣传方式克制再克制。

再比如,理想ONE的ALC(自动变道)改称LCA(并线辅助),并且在试驾产品讲解过程中,一再强调ONE的并道需要人工确认周围环境是安全的bla bla…以及各个功能的「边界能力」。
再再比如,在LKA功能的逻辑设定中,开启条件相对「苛刻」。如果用户的车身位置在车道内偏离车道中央,LKA可能无法进入。
除了宣传上的克制,从功能体验来看,ONE的这套辅助驾驶系统已经可以用「成熟」二字来形容,车道内的横向和纵向控制都比较平顺,相关评测也已经很多了,不再赘述。

最后,我最喜欢的就是仪表盘的EID环境信息显示,目标类型包含前方3条车道,货车、小轿车、二轮交通工具和行人,相信开特斯拉的都很熟悉这个功能。它的意义其实就是让我对这套系统建立充分的「信任」。

和保时捷Taycan一样的屏幕工艺?

在今天,我能列举出一串车内多屏交互(主要是带副驾屏幕)的车:本田Honda-e、保时捷Taycan、高合HiPhi1和天际ME7…
但从时间节点看,理想ONE是第一个发布车内多屏交互系统的非概念车型,并且将成为第一个量产交付的产品。一款产品的定义、设计和研发通常要3-4年的时间。所以起码在2015年,理想汽车内部就应该已经决定采用四屏交互的设计。在当时,这一点非常创新和前瞻。
刚好,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保时捷Taycan也刚发布,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实拍图,来看看Taycan屏幕的做工。

图片来源:汽车之家
图片来源:汽车之家

从图中可以看出,即使是代表了人类造车工艺巅峰的保时捷,售价高达149.80-179.80万元的Taycan,屏幕连接处居然也有缝隙
这也从侧面说明一个事实:以目前的制造技术,实现两个量产车规级屏幕的相邻设计,要保证安全和耐久度和观感,也就是Taycan和ONE这样了…

图片来源:汽车之家

但Taycan优于ONE的一点,就是把屏幕的上下两侧的黑边包裹进了仪表台中,并且驾驶仪表屏和另外两块屏幕不在一个平面,更加有层次感,也延续了保时捷传统仪表屏的造型。ONE的四屏设计则更加「数码化」,直接把一个iPhone 100装在了车里…
不过,一辆Taycan=5辆ONE,所以大家要求还是别太高了。

第一个量产、交付Android Automotive系统

同时,理想ONE还是第一个量产交付Android Automotive系统的(可以理解为车规级安卓系统)产品。理想汽车还对Android Automotive进行了魔改,操作界面一点也让你联想不起安卓。
虽然车内有四块屏幕,但ONE车机系统内的应用和功能显得非常「克制」:高德地图、腾讯地图、理想音乐、爱奇艺视频、有声读物,只有车内高频刚需的服务,没有任何刷存在感的东西。
相较于很多直接在车内装一个安卓平板的车来说,这些功能和应用并不算创新,更别提安卓平板还能装各种App。但我看过太多车内带安卓大屏的车主,导航依然需要一个手机支架,问题就在于:车机交互逻辑不好、车机App与手机端体验差异大。
评价一款车机好不好的标准,就是车主是不是还在用手机支架:

来看看ONE是怎么做的:ONE把车内高频、刚需的应用集成后,在保证流畅的基础上,通过「近似于手机的交互逻辑」和「账号互通体系」让用户真正用起来车内屏幕。
近似于手机、平板的交互逻辑:操作ONE的车机和用一个手机没什么区别,都是通过上下、左右的滑动来打开App,层级的设定比手机还简单。三指下滑相当于「Home键」,在任何界面中都能直接回到桌面,非常简单。
账号互通体系:ONE的高德地图、百度地图、爱奇艺是公版App,只要在车机App里扫码就能登录你的个人账号。登录后,你账号里的浏览记录、收藏夹内容都会直接同步到车机里。特别是导航,同样是由于使用公版App,计算出的导航路线与手机端相同。
用手机和用车机都一样,在我心中是对车机体验的最高评价。因为手机似乎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,我们如此之熟悉它,需要它,以至于出门必须带着,并且时刻保持它电量充足。

理想同学好用吗?

在开车的时候,我并不是一个话唠,也不喜欢和一个语音助手对话,感觉很尬。同时,我又是一个喜欢极度专注驾驶和开车听歌的人,在开车的时候很少摆弄车机和玩手机。
但在上海市区的时候,我感受到了理想同学的重要性。上海市区的路口很多,车多人多,有时候左转车道居然在最右侧,很违背我日常的驾车习惯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只要叫醒理想同学,说去哪哪哪,导航就设置好了,都不用动手。

理想同学的体验远好于宝马X5,后者的语音是类似于指令式的:语音搜索音乐,会反问你「音乐流派」;导航去某饭店,会反问你「街道」,用了几次就不想用了。

还有什么改进建议吗?

关于改进和优化,官方释放过一些信息:方向盘气囊盖皮纹优化、挡把装配工艺优化、悬架和刹车优化。所有的硬件的升级改进,在当前阶段再向官方提几乎无效,毕竟离量产很近了。
但在车机功能逻辑层面,我认为还需要改进3点。这3点改进与否,其实并不影响实际用车,属于基于「防呆」的设计考虑。

1. 增加弹射起步的关闭按钮

ONE其实有三个驾驶模式:增程模式、混动模式和弹射起步,这三个模式互相独立。
在ONE的设定中,弹射起步是一个非常低频的需求,所以开关设置在了中控屏幕里的一个二级菜单里,需要手动开启。在电量60%以上时,进入弹射起步后,下方控制屏原本显示增程模式和混动模式的位置会变为「驾驶模式」四个字。

这种设定对于很多用户来说,第一次用会造成不小的困惑:玩了一次弹射起步,但忘记关掉了。因为传统跑车的弹射起步,需要一顿操作,涉及驾驶模式切换、踩刹车和油门拉升转速等等,本质上是一个「一次性」的操作。玩过一次后,还需要重复进行操作一次才能弹射。这也是大家对弹射起步的固有印象。但对于ONE来说,完全不一样。

ONE在进入弹射模式后,驾驶仪表屏缺少明确的提示,很容易让用户忘记切换回增程模式或混动模式,进而能耗和NVH都体验都不佳。
关于弹射起步,希望ONE能改进两点:
1. 开启弹射起步后,在仪表屏增加明确的标志,代表当前的是弹射起步模式,比如显示一个赛车的方格旗或文字标识。

2. 在弹射起步按钮旁边增加一个「关闭」按钮,可以方便地关闭弹射起步,而不是在进入弹射起步后,还得在空调控制屏再点一次切回增程模式或混动模式。
本质上,是引导用户避免长期开启弹射起步,把它塑造为一个「一次性」的功能。

2. 调整空调温度和风量调整方式

ONE几乎没有实体按钮,空调设置全靠一块车辆控制屏。在这块屏幕上,左右滑动是空调风量,1-7挡可调;上下滑动是温度,16-32度可调。
这是一种非常类似于手机、平板等消费电子产品的操作,把这种逻辑放到车内,也非常好的规避了无实体按钮无法盲操的问题。不过目前的设定,盲中容易出错。
实际开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,当你觉得当前车内太热/太冷时,滑动屏幕经常滑过头,不得不再往反方向滑动一次。根本原因在于,每一摄氏度/风量对应的滑动距离很难拿捏,更何况在开车的时候视线无法聚焦于空调控制屏。

我们参考传统汽车上的空调调节逻辑:如果是旋钮式,每转动一次旋钮,都有明确的位置感,并且对应固定的温度调节(一般是0.5或1度)。如果是按钮式,每按一次也只对应固定的调节温度。

对于ONE来说,更好的体验是:每滑动一次,只调节1℃或1挡风量;向下滑动一次降低1℃,向上滑动一次升高1℃;向左滑动一次调低1挡风量,向右滑动一次调高1挡风量。这种操作无关滑动距离,只和方向有关。

3. 增加关闭LCA并线辅助的选项

目前,ONE在ACC全速域自适应巡航+LKA车道保持辅助状态下,用户观察周围安全后,打转向灯,车辆判断周围没有车辆时,就会完成并线辅助动作,并且很果断。此项功能默认开启,目前没有关闭该功能的选项。
问题在于,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喜欢被机器控制,一定会有的人喜欢自己并线。同样,目前这种设定对于第一次开ONE的人来说,可能会不习惯。

总结

评价一款车,其实更应该回归到它的产品定位和用户群体来考虑。前者决定了一款车的大部分功能定义和价格区间,后者决定了这款车的使用场景。
关于ONE,让我们暂时忘记它复杂的增程发电系统,还是回归到它的定位:服务于奶妈奶爸的家庭用车。对于「过日子」车型来说,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很简单:好不好开?(驾驶品质);省不省油?(能耗表现);好看不好看?(外观内饰品质);空间够不够?(功能表现)。
最后,我想一定会有人问,增程技术到底是不是过渡方案?在此列举三条背景信息,大家看完后自然会有答案:

本田:SPORT HYBRIDi-MMDPlug-in的研发目标是为实现‘日常行驶近乎完全纯电化’,是无限接近纯电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。预计2020年导入中国市场。

日产:到2022年,东风日产将有四款车型搭载e-POWER智充电动技术。同时将推出20款电动化车型(包括纯电及搭载e-POWER智充电动技术的车型),其销量占据整体销量的百分之三十。

马自达:2020年推出一款增程式电动车,使用转子发动机作为增程器。预计将于2030年之前把95%的量产车转换为混动车型,只剩下5%的纯燃油车。

说了这么多,其实还是推荐大家去试驾,切身感受这款动力系统与众不同、屏幕交互最前卫以及功能性超强的车型。
对了,记得坐一下第二排,舒适软枕,秒睡。

插入表情
已输入0字

89 条评论

suunto

关于混动模式续航问题,帮忙解答,多谢!前提没有充电桩,混动模式:第一,纯电50公里之后增程启动,油发电,之后能补充到之前消耗掉的纯电50公里吗?再次加油之后这前段消耗掉的50公里在第二次加油后还能用吗?第二,混动模式,前段50公里用完,增程启动,油也用完,剩余纯电130公里,继续行驶剩余纯电50公里(打个比方),不充电只加油,能把消耗掉的130公里补充回来吗?

MangNai

看了一些视频,讲一下自己的了解。第一,油发电是直接给电机驱动的,不是发电充电池,只是能源回收或者驱动电机时多出来的才给电池充电,所以增程器工作不一定补回之前的电量,主要作用还是电机驱动和保持当前电量。第二,知道增程器的工作原理是驱动电机,不是给电池组充电,所以不一定能补回之前消耗的电量。看情况,动能回收的多,增程器把多余的电充给电池,慢慢能补回一些电量。如果连续高速或者爬坡的话电量还可能会往下掉的可能,但这种情况少。一般情况下,增程器工作都能保持当前电量的。第三,还是那句话,增程器主要不是给电池组充电用的,是驱动电机用的!

天赐汉泓

大家试驾时有没有关注一下尾灯部分?应用起来总是感觉缺点什么特别是转向时感觉特别扭。还是希望厂家引起注意,一旦上市再改就不好了。

Lione

Taycan驾驶位独立弧形屏幕更人性化。

董福顺

哥们真专业,你定啦?

一瓢书法

专业易懂!

不清

写的都在点上。

WINTECH

如果有抬头显示的话,空调的调节能自动放大显示的话就会方便和安全,再不济在驾驶屏上有个放大显示也会安全很多,不用低头

幸福的疯子

必须要给个赞。深入浅出。牛逼的

Chen

3. 增加关闭LCA并线辅助的选项!! 很有必要

理想和蔚来

各方面都符合要求。有现车吗?

相去one里

发布会:油耗低于5L。

海畔山旁别墅里

希望理想可以把第二排座椅做的和第一排一摸一样,空间,座椅上下可调,通风加热,这特别重要。

理想Leo

这篇测评最接地气,厂长把他收了吧

壹路侑妳相伴

本来就在何须再收。

DanielD

车有点大,日后有小一码的就好了 现在小区规划停车位普遍不够大

陈光

否则,每一次调整温度和风量都要滑几次,严重影响行车安全!
页面加载中,请稍候...